当前位置:宝石小说>武侠修真>天骄仙途> 大藏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藏经(2 / 2)

蒙文大藏蒙文先后有四次译刻,最早是元大德(1297~1307)年间在萨迦派喇嘛法光的主持下,由西藏、蒙古、回鹘和汉族僧众将藏文译为蒙文,在西藏地区雕造刷印;明万历(1573~1620)年间普补译过部分典籍增入刊行;崇祯(1628~1644)初年对旧本进行过鹇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和硕裕亲王福全领衔监修重刻甘珠尔竣工;乾隆六年到十四年(1741~1749)校译重刻了丹珠尔,方始完备契丹藏约在辽兴宗(1031~1054)时开雕。又名辽藏。它在《开宝藏》天禧修订本的基础上增收了《华严经随品赞》、《一切佛菩萨名集》、《随愿往生集》、《释摩诃衍论》、《大日经义释》、《大日经义释演秘钞》、《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等当时流传于北方的特有经论译本,先后历时30余年刻成。据辽咸雍四年(1068)燕京天王寺志延所撰《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载称,这部藏经人579帙,千字文编次天字到字。以前并未发现有流传的印本,直到1978年修理山西应县木塔时,才在塔中发现50轴残卷;图卷轴本版式为每版24行,每行15~18字不等(也有每行字数较为一致的经卷,如《大未能炬陀罗尼经》卷13,“靡”字号,每行均为17字)。

赵城金藏1933年首次在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发现。该藏系金代民间劝募,在山西解州(治所在今山西运城西南)天宁寺刻成。又名《赵城金藏》。发起人为潞州崔进之女法珍。相传她断臂劝募刻经,很多佛教信众深受感动,纷纷捐盗协助,甚至有破产应募者。劝募的地区遍及晋南和秦西各州县。约在金皇统九年(1149)以前,于天宁寺组成“开雕大基经版会”负责刻造,金大定十三年(1173)完工。全藏刻成之后,崔法珍于大定十八年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视,在圣安寺设坛为崔授比丘尼戒。二十一年,崔又将经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两年后,崔受封为宏教大师。

《赵城藏》的原刻版式除千字文编次略有更动外,基本上是《开宝藏》的复刻本;也是卷轴式装帧,每版23行,每行14字。它保留《开宝藏》蜀版(第一部刻印本)的许多特点,在《开宝藏》和它的另一复刻本——《高丽藏》初刻印本都散失的情况下,保存了数千卷《开宝藏》蜀本的原貌,无论在版本或校勘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金末元初,《赵城藏》部分经版毁于兵火。约在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耶律楚材主持以半官半私的名义发动其所辖官员协助并在民间劝募,同时召集各地寺院会刻字的僧人到弘法寺补雕缺损经版。补雕后的经版基本上恢复《赵城藏》旧刻的内容;千字文编次由天字到字,共682帙,6900余卷。但工作草率,字体不一,版式也不一致。每版22~30行,每行14~27字不等,而且还杂有少量书册式经卷在内。现存的《赵城藏》系元中统二年(1261)的补雕印本,共4957卷(1952年又发现62种,162卷,此后还陆续发现过一些零散经册,现存5100余卷)。由于年久散失缺损,明万历二十年(1592),解州静林山万寿禅寺僧悟顺曾抄补若干卷;清雍正九至十一年(1731~1733),在信徒的赞助下,广胜寺又集僧俗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抄补。现存的补抄本200余卷,即这两次的补本。因系根据明代《永乐南藏》本进行抄录,编次多见错落重复。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曾发动向广胜寺进攻,企图劫走《赵城藏》。中共山西省委获悉后,派出部队进行保护,并将藏经转移到一个山洞中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找回。由于洞内潮湿,不少卷册遭到毁损。经过十多年的细心修补,终于恢复原貌,现藏于北京图书馆。1959年9月,在西藏萨迦寺北寺图书馆发现31种,559卷卷轴式装帧木刻印本佛经,其编次和《赵城藏》完全一致。从版式、字体、刻工等方面判断,基本上可以肯定是《赵城藏》输版入燕京后的补雕印本。

20世纪30年代,北京三时学会曾把《赵城藏》中所特有而为其他各版藏经中缺少的孤本佛教经籍46种,246卷编为上、中、下三集,缩印成32开本线装120册,分12池发行。

高丽藏据现有记载,《开宝藏》刻成后,印本曾在北宋端拱(988~989)年间传到高丽;其后的天禧修订本和熙宁修订本,也分别在乾兴元年(1022)和元丰六年(1083)东传。另外,契丹王朝在辽清宁九年(1063)也把新刻的《契丹藏》印本赠送给高丽王朝。高丽王朝得宋开宝初本后,即据以复刻,1025年完工,是为高丽藏初雕本。1090年又据《开宝藏》的天禧和熙宁两个修订本及契丹本加上高丽沙门义天所编《诸宗教藏总录》所收章疏典籍3000余卷,进行校勘,在兴王寺开雕《高丽续藏经》4000余卷;刻完后,和初雕本经版一同藏于符仁寺。1232年全部版本毁于战火,印本流传情况不详。1236~1251年又根据印本复刻,版本原藏禅源寺,1398年迁至支天寺,次年再迁海印寺,后曾刷印50部。1960年刷印12部,70年代以后,又影印改为书册式装帧,共45册。在海印寺刷印的50部中,先后有4部传入日本。1957年日本曾将其缩印为书册式精装本发行。全藏共639函,千字文编交天字至洞字,入经1522部,6558卷。

龙藏清代官版藏经。又名《清藏》。清雍正十一年(1733),于北京贤良寺设立藏经馆,由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昼及贤良寺住持超圣等主持;雍正十三年开雕,乾隆三年(1738)竣工,雕成经版79036块。全藏724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机字,1669部,7168卷。版式和《永乐北藏》一致。全藏也分正续两部分,正藏485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漆字,内容完全和《永乐北藏》相同;续藏239函,千字文编次由书字至机字,内容较《永乐北藏》有所增减。刷印100部,颁赐京内外各寺入藏。1935年又印过22部。经版原存宫内武殿,后移藏于柏林寺,至今尚存。

元代官刻1982年12月在云南发现,仅存32卷,现藏云南省衅书馆。经版较现有各种为大,每版7个半页,42行。每半页6行,每行17字。行间疏朗,上下有外粗内细的双栏线,每版中缝及卷首经名下刻有千字文编次,版式为摺装本。在残存的32卷中,有2卷卷首附有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太皇太后施印愿文,字体为秀丽飘逸的赵体。卷末有诠经讲主等僧人及居士23人的名录,依北方少数民族文字行文惯例,由左起直行按僧职大小顺序向右排列。另有一卷的卷末,还附有参加刻藏的38人职官名录,也是按职位大小依次由左至右排列。这一职官名录为进一步考证元代官刻的雕造年代和研究元代职官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据对残存的32卷经册千字文编次的初步考察,全藏至少有651函,6500余卷,入藏内容仅次于《赵城藏》,应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部藏经。

石刻藏文甘孜县草原广阔,东部有洛戈梁子草原,北部有达通玛大草原,天然草场面积达617927公顷,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89.98%,牧草丰茂,主要集中在茶扎、大德、查龙、卡龙、下雄等乡。

这里有金碧辉煌的古刹扎拉寺,有庄重巍峨的铜色山宫,有纯洁无暇的白塔,还有被喻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明珠——石刻藏文《》。

藏文《》,是藏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它记载了藏族的历史、地理、佛教、医学、天文、工巧等各方面文化知识,是藏族的古代百科全书。

藏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甘珠尔》意为佛语部,亦称“正藏”,即释迦牟尼本人语录的译文。第二部分《丹珠尔》意为论述部,亦称“副藏”,即佛教众弟子对释迦牟尼的教义注释及僧人的论著。全藏经共有三百二十六部,四千五百六十九种,二十一万七千多块经板,六千八百多万字。

石刻藏文《》,位于达通玛区西北部的大德乡境内,离县城120公里,海拨4080米。在达曲河的最上游东岸与嘉仁河的西岸,两河汇合处的嘉仁塘大草原上,扎拉寺巴尔多活佛首次发愿创建和民间发愿雇佣(工匠)雕刻堆积成的石刻经墙。其雕刻功底深厚,经墙窟处有佛尊,其佛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该经墙长2000米,宽2米,高2米。据创建人统计,此地经典内容远远超过了《甘珠尔》和《丹珠尔》,估计石片约有十一万个。石片经书大小不一,大者如桌面,小者如椅面,平均约有一公分左右厚,石面光滑,字迹清晰,粒粒可见。在石经的东端建造了一座高大的白塔,与经墙互相映衬,形成了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十二部经什么是三藏十二部经?

“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是佛陀的教法,是佛教的教义,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凡所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都属经藏。

律藏:梵语音译“毗奈耶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心性,对治众生恶习所制定的教团生活规则。

论藏:梵语音译“阿毗达磨藏”,意译“对法藏”,是佛弟子将经典教义加以论议、解释、整理,而成组织化、体系化的典籍。

“十二部经”是将佛陀教法,依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又称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取消高亮经。

契经:又称长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通大小乘经典,也包含律和杂藏。

应颂:又称重颂,和契经相应,而以偈颂重覆阐述契经所说的教法。

记别:又称授记,本为教义的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弟子们的未来修证果位所作的印证。

讽颂:又称孤起颂,全部以偈颂来记载佛陀的教法,因非重述长行,故称孤起颂。

自说:是佛陀不待他人请法而自行开示的教说,如《阿弥陀经》。

因缘:是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

譬喻:以譬喻来宣说法义,如《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本事:是叙述佛陀及佛弟子过去世的因缘事迹。

本生:记载佛陀过去世种种大悲行。

方广: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

希法:记载佛陀及诸弟子等希有殊胜之事。

论议:记述佛陀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并分别明了法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

有一首偈语,正可说明上述十二部经的内容: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乾隆版《乾隆版》为清代官刻汉文,亦称《清藏》,又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名《龙藏》。它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是我国历代官刻极为重要的一部。

全藏共计5600多万字,共收录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

由亚太中国(香港)佛教研究院整理的《乾隆》三本套装,是中国第一套也是唯一为供奉所特殊制作的版本。其严谨、完整的佛学经论,对于佛教的历史、文化、哲学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得到一部曾是无数善众所终身寻求而不可多得的大件功德。非寻常之造化。

尺寸:28mm*38mm*38mm装帧:特别精装版[7]4现状编辑中国首次不限量公开发行佛教经典《》2008年11月20日中国佛教的最高典籍《》摆上了南京可一书店的书架,首次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流通。

《》是将所能搜集到的佛教典籍汇集编成的全集,历来一般只由宫廷、官府、大寺院收藏。在中国历史上,一向有盛世修撰《》的传统。千余年来,中国先后有十几种官刻问世。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刻印了《乾隆》(又称《龙藏》、《清藏》)。1909年,由在中国致富的美国商人哈同夫妇出资,著名高僧宗仰上人和著名学者王国维、章太炎等校勘编纂了《频伽精舍校刊》(简称《频伽藏》)。

此次公开发行的《》即依据《频伽藏》版本。《频伽藏》是中国近代出版的第一部铅印本《》,在中国已编修《》中成书最晚、规模最大,共收经文8416卷,是众多《》中唯一有句读、适合现代人的版本。

一诚长老表示,不限量公开发行《》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太平盛世的标志,不仅表明中国日益开放,也表明中国政府对宗教信仰自由、对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的支持。[8]嵩山少林寺受赠首部完整《》2014年4月12日,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山门大开,方丈释永信率众弟子山门前迎奉手工木刻印刷版《清敕修》。释永信说,藏有3万多册古籍的少林寺藏经阁有北宋、南宋、明、清等时代的《》,多为影印本或缩印本,且均不完整,受赠的这部《》是少林寺唯一完整的。[9]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