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其他类型>红尘壹庄> 外出逃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外出逃难(1 / 1)

柳埠头村形成于明末清初,位于三夹河北岸,经济发展缓慢,村庄规模一直不大,村民不足百人,世代以农耕为生。二百多年来,易老汉祖辈数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此地过着简朴、贫穷的生活。

将父亲埋葬后,易家兄弟携妻带子,踏着泥泞,沿乡间土路匆匆向北、一路讨饭求生而去。外出逃荒路上,随处可见衣衫褴褛之人,显然都是出来要饭的。易家逃难者也加入这支队伍,男子挑担推车走在前,女人拖儿带女跟在后。连续多日没东西吃,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均都有气无力。道路泥泞不堪,一天下来,也走不了太远的路。

黄昏时分,他们累得连步子都迈不动了。看着面黄肌瘦的媳妇,兄弟仨倍感无奈,望着无精打采的孩子,心中更有种无法言说的刺痛。满脸菜色的一家人停下脚步,放下行李四处张望,前方不远处的小村庄,映入他们的眼帘。

灾害频仍,战乱匪乱时有发生,三夹河流域人烟稀少,路上除了难民,很少看到其他行人。兄弟三人没来过此地,头晕眼花的他们,根本不知道到了哪里,眼前村庄叫什么名字,他们更是无从知晓。

前方村庄非常小,站在这边透过树木和房屋望去,能清晰看到那边的稀疏庄稼。既然有了村庄,就过去看看吧!一家人迈着艰难步伐走进村子。

易老汉的子孙刚进村,就迎来村民们疑惑的目光。这里显然也刚下了雨,满地泥巴,到处都是水坑,河沟淌着浑水。村民们立在村中道路两旁,盯着这群破衣褴衫的男女老少。

易兴众脸上挤出一丝笑容,上前问道:“老乡,向你们打听一下,这里是什么地方?”村民们互看一眼,无人回话。过了一会儿,一位老者大声回答说:“我们这里是小郝庄,你们从哪里来,准备做什么?”

易兴民听后,跟着回答道:“老乡们好,我们是三夹河北边柳埠头村的人,因为连降大雨,河里发洪水,把村庄淹了,我们没办法只能逃出来。”

易兴嘉接着央求道:“各位老乡,家里有吃的吗,能不能给点儿?我们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孩子们快挺不住了。”

小郝庄村民纯朴善良,又热情好客,当得知这群不速之客饿着肚子,几个家里也很贫穷的村民连忙回家取来吃的,给逃难者临时充饥。

垫了肚子后不再心慌,易家人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通过交谈,他们得知村民均系姓郝,世代在此居住,村庄已百年有余。

物质贫乏、兵荒马乱的年代,没目的到处乱跑,不知哪天就会丢了性命。

村里郝姓人对他们说:“你们别到处跑了,留在俺们庄就行,这儿还有些荒地,选几块翻一翻,撒上种子,秋季有了收成就不愁没吃的。这儿离河远,以后还不用担心再遭水淹。”

兄弟仨听后有些迟疑,毕竟他们所有的食物,只有老父亲留下的那块黑窝窝头。当他们将现实困难讲出来时,小郝庄村民齐声说:“这点儿困难不用怕,庄稼地里有的是吃的,你们都能活动,随便去拾掇点儿,就能对付过去。实在过不去,各家各户帮衬点儿,不就几个月嘛!”

听了村民们的话,易氏兄弟非常感动,当即决定留在郝庄。

在小郝庄村民帮助下,三兄弟很快搭起茅草棚,安顿好妻子、儿女,一家人算是有了安身之所。经与村民商议,三兄弟选了几块荒地,重新翻了翻土,撒上种子。等农作物成熟有了收成,他们的灾荒年才算真正过去。

外出逃荒时,没有一点儿粮食,家里人多嘴多,眼前的生存是最大问题。即使一家人天天外出,到田里寻觅食物,依然无法保证10多口人不饿肚子。好在小郝庄人善良热情,当他们实在找不到可吃的食物时,郝庄人就东一家西一家凑些,给他们填肚子充饥,燃眉之急顿解。在小郝庄村民帮助下,易家居然没人再被饿死,平安度过了灾荒之年。

新来到的村庄,对于易家人来说,真是个福地。

几个月后,田里庄稼成熟,收获了新的粮食,吃饭问题得以解决。吃住都不成问题,易家人算是在小郝庄真正站住了脚。

时光如飞梭般流逝,100余年悄然而过。

民国初期,小郝庄发生较大变故。郝姓村民内部冲突不断,日子无法继续下去,部分村民为能正常生活选择搬离小郝庄。

小郝庄西南两公里外,有个村庄叫大郝庄,村民也都姓郝,和小郝庄村民系同支同脉。多年来,两个村庄的郝姓人一直保持联系。小郝庄人本来就少,迁走一部分后,郝姓人就更少了。据易姓在世老人讲,因为死亡率高、出生率低,郝家人越过越少。几十年后,村里的郝姓人居然绝了户。

有着100多年悠久历史的郝氏家族,从此划上句号。经过百年风雨的小郝庄,也由盛到衰转而败,最终变得有名无实。

随着时间推移,逃荒避难、在小郝庄定居的易家人,后代逐渐兴旺。郝姓人的绝户,又为他们掀开新的历史篇章。庄上没了郝家人,村名继续叫小郝庄,有些名不符实,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聚在一起商量,决定将小郝庄改名为易庄。

到了20世纪80年代,村里易姓人总数,已增加到400多位。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